返回首页 导航
网站首页 > 最美消息 > 传统文化

邯郸武安市平调(中国非遗)起源、唱腔、剧目

2022-09-18 由[最美旅行网]整理

河北省邯郸市是一个文化基调很深厚的城市,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文化基础。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一种戏曲形式——邯郸平调,属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平调属于河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也称为“武安平调”、“平调剧”。

邯郸武安市平调(中国非遗)起源、唱腔、剧目

武安平调是古都邯郸土生土长的本土戏曲,流行于冀晋豫鲁交界的冀南(邯郸、邢台及周边各县,北至石家庄)、晋东南(长治、左权及周边各县)、豫北(安阳)、鲁西北(聊城)一带,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1、平调的产生

1)第一种说法

平调的产生,据传始于明末清初,发源于冀南武安一带,由武安艺人可能是以豫北淮调为基调,结合武安民间音乐、舞蹈演变而来。平调的唱腔属梆子腔系板腔体,五声“徴”调式,俗称“平调梆子”。主要演奏:文场、武场。文场:二弦、二胡、笙、琵琶、月琴、梆子、唢呐等;武场:除一般普通打击乐外,还有具有平调特色的大锣、大铙、大镲、战鼓,称“四大扇”。

2)第二种说法

据1954年调查,有两种传说。

一说,明代时武安有两个落魄文人(兄弟俩),分别创立了武安平调和开州平调(开州即河南濮阳,开州平调亦称大梆子,流行于豫北、冀南一带)。

二说,明末时,武安和村白某,西湖村曹某,在河南演唱怀调颇有名气,后回乡创办曹白两科班。他们在怀调的基础上,吸收武安方言和民间歌曲,逐步形成了武安平调。

第二种传说依据充分,如曹、白办科班分门教学,师徒按班次排辈,解放后尚在一些老艺人中流传。另外,艺人中还有“平、越、怀”不分家的说法,即平调、越调、怀调艺人在一起唱戏,吃喝不分家。从剧种本身看,平调与怀调不仅剧目、表演基本相同,且唱腔、曲牌亦有许多相同之处,黑脸唱腔几乎完全一样。

另外,武安历史上属河南省,平调的主要伴奏乐器二弦和假噪唱法与河南梆子类似。

邯郸武安市平调(中国非遗)起源、唱腔、剧目

 

2、“平、越、怀”不分家

关于“平、越、怀”不分家的说法,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武安曾隶属河南省。清乾隆九年,武安知县周盛文将一个武安平调戏班推荐进皇宫演艺得了恩赏。河南巡抚说该剧种是河南怀调,周知县说是武安平调,争论不休。后判定河南为大平调,武安为小平调,方平息了争论。

3、表演艺术

平调角色行当齐全,有所谓四梁八柱或称四生四旦四花脸十二行之说。四生即红生(通称红脸)、小生、老生、配生(不抹红脸和靠架生);四旦即青衣、小旦、彩旦、老旦;四花脸即大脸(通称黑脸)、二脸(通称二黑脸)、三花脸、杂花脸,十二行中以红生、小生、旦(青衣、小旦)、大脸为主角的戏最多,故称四梁。四梁中红生居第一,其戏最多,如杨继业、赵匡胤、李渊、王莽等。小生中文质彬彬的扇子生很少,一般少爷公子由三花脸扮演,而武小生居多,如罗成、杨六郎、李彦荣等。平调的武打自成一格,粗犷、豪放,带有剽悍的民间武术气概。

艺人多为本县人,故以武安话为基础韵白,有的戏,有的人物甚至完全用武安方言,乡土气息浓厚,风格淳正朴实。

4、音乐唱腔

早期文场的主要伴奏乐器有二弦、轧琴(平调特有乐器,有七八条弦,用秫秸杆拉奏)、板胡等,后又增添了二胡、中胡、唢呐、笛子等。武场除一般打击乐器外,原来尚有颇具特色的大锣、大铙、大镲、战鼓,称为“四大扇”。另有唢呐、弦乐曲牌近百支,锣鼓经百余首。

平调唱腔属梆子腔系,板腔体,五声徵调,唱腔优美、流畅、细腻、婉转、激昂、明亮,富于变化,节奏感强。唱词多为五字、七字、十字。表演粗犷豪放。主要板式有慢板、二板、

二八板、流水板、散板、栽板、垛板、倒三梆等。还有少量杂曲小调,如一串铃、打枣干等。

邯郸武安市平调(中国非遗)起源、唱腔、剧目

5、传统剧目

平调俗称大戏,有传统剧目200多个,以历史故事戏为主,

也有些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戏,民间生活小戏较少。影响较大的目有:《两狼山》 《天仙配》《天河配》 《盘坡》 《三进帐》 《三上轿》 《桃花庵》 《朱彦荣吊孝》 《反南京》 《铡美案》 《铡子》 《铡赵王》 《司马懿观山》 《敬德背鞭》 《反西唐》 《扫洪州》 《奇男传》 《反潼关》 《反长安》 《反冀州》 《三劝》 《审马荣》 《反徐州》 《访姬昌》《姚刚征南》等。

 

最美旅行整理。

链接:

邯郸武安市古武当山风景区简介和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