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导航
网站首页 > 攻略支招 > 旅行问答

河北献县的献王是谁?

2020-07-05 由[最美旅行网]整理

河北献县的献王是汉朝的刘德,即汉景帝刘启的第二个儿子,刘德是西汉的西汉诸侯王、藏书家,现今留传后世的影响很大的《毛诗》和《左传》,是刘德之功绩。刘德的陵墓称为献王陵,就位于现在的献县。

一、刘德生平

刘德(公元前171年―公元前130年)是汉武帝刘彻的异母兄,母栗姬。

刘德在汉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四月,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河间王(今河北省献县)。

刘德对古文化宝贵遗产的保存和延续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德为王二十六载,始终没有被卷入政治漩涡,而将其毕生精力投入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后刘德因遭武帝猜疑而终忧悒成疾,于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逝于封国。汉武帝念其功劳,遂赐谥为 "献王",当地人则俗称之为 "献书王"。

献县的献王是谁

那么,刘德都做了哪些大事呢?

秦焚书坑儒,典籍湮缺。他凡从民间得一善书,必好写以还,而留其真本,又加金银玉帛赏赐,以招四方之书。由是有旧书者,多奉奏河间王。故得书之多,可与汉官家藏书相等。所得书皆古文及先秦旧书,价值较高。其学举六经,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精儒学,山东诸儒多从其游。汉承秦制,到汉武帝时,感到光靠严厉的法制,没有德行的教育,国家难以长治久安。于是,依从大儒董仲舒" 独尊儒术,罢黝百家" 的政治主张,实行忠君爱民的孔孟之道。

然而 "三代之书" 燔炀殆尽,读书之人也凤毛麟角,恢复儒术教育谈何容易。这时,河间王刘德应时而起,"于灰尽之余纂亡散篇卷,仅而复存"。

刘德足迹踏遍鲁燕赵魏,寻寻觅觅为国求书。

刘德不畏劳苦,身体力行,凡闻民间有善书者,则亲自前去收求出重金购之,并命人重抄一份留与百姓。对不愿出让者,则好言求之,从不采取强制手段,这在当时的统治者来说,是难以做到的。由此刘德贤名远扬,众多知识分子和百姓,都不远千里,携先祖旧书,前来奉献, 刘德均给予重用和奖费。所得之书,有《诗》、《左传》、《周官》、《礼记》等多达几十种。数量之多,充满楼阁,据载 "其量可与汉朝" 等。

刘德曾下令修筑日华宫,“置客馆二十余区,以待学士”。而刘德自己的奉养没有超过宾客。

为了整理古籍,刘德亲自组织并参与工程。他以名儒毛苌、贯长卿为博士、王定为史丞,又广招天下著名学士,对所得之书进行研究、整理。刘德整理古籍的态度极为严谨,对所得残缺不全、 字异文非和不同版本者,必组织群儒研讨辨析、勘误订正、精心校理成册。

据传,《毛诗》最早作者是孔子和其弟子子夏,子夏作诗序以授曾中,曾中授李克,李克授孟仲子,孟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孙卿子,孙卿子授鲁人毛亨,毛亨授赵国毛苌(号称小毛公),毛苌被刘德招为博士,《诗》遂为刘德所得。为与当时流传的《齐诗》、《鲁诗》、《韩诗》相区别,毛苌所传之《诗》冠以 "毛字",谓之《毛诗》。齐、鲁、韩三诗早已失传,唯刘德之功使《毛诗》流传至今,成为我国注解《诗经》的专著。《左传》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著,是我国古代一部史学和文学著作。

汉朝初年,"北平侯张益及太傅贾谊、京兆尹张敞、太中大夫刘公子等皆修写《春秋左氏传》",贾谊将《左传》授予赵国人贯长卿,人称之为贯公,被刘德招为博士,随将《左传》系统加工整理、校实解释,才成为今古名篇。

经过艰苦的校勘著作而整理出大批的正本书籍,对于当时书典十分匮乏的汉朝廷真是雪中送炭。史载刘德多次车载《诗》、《书》等古籍应诏入朝。汉武帝刘彻看到刘德带来这么多书籍献于朝廷,十分高兴,每次都要举行隆重的接书仪式,并在 "三雍宫"召见,还询问有关儒学的30多个问题,刘德当场对答如流,论之有据。当时,各诸侯王和重臣们也有献书献策者,但多是一些杂家所论,没什么参考和收藏价值,唯刘德所献之书,才称得上真正的儒家经典,多是 "精品" 。因此,汉武帝对这位同父异母的哥哥十分器重,多次亲自把盏钦命赐酒,并赐金帛奖赏,一时之间刘德贤名传遍天下。

刘德收集整理儒学典籍的功绩和其在武帝京师问策中表现出来的儒学造诣,按理说一定会受到朝臣的尊敬,也理应得到号称“独尊儒术”的武帝的赞赏。然而,令刘德意想不到的是,武帝对德行与学问兼盛且声著朝野的他心生猜忌,并向他发出了严厉的警告。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五宗世家》记载:“孝武帝艴然难之,谓献王曰:‘汤以七十里、文王百里,王其勉之。’(献)王知其意,归即纵酒听乐,因以终。”汉武帝的意思是:殷商汤王、周文王姬昌,都是由地方方圆七十里与百里的小国之王而夺取天下的古代贤王。汉武帝刘彻这样告诫刘德,其用意当然十分明显:你刘德要谨守诸侯藩王的身份,不得觊觎汉朝神器!这对衷心献书、渴望汉朝儒学昌盛的刘德来说,无疑是当头棒喝。且刘德所献书籍被朝廷有意藏之秘府、暗处仓库而未有发挥作用;所献雅乐虽然也让乐官演习,但并不常为朝廷所用。

心灰意冷的刘德回到封国后,纵酒听乐,自我麻痹。四个月后,刘德命归黄泉,享年不足五十。
 

二、献王陵

献王陵是位于西八册屯村西侧。封土南北242米,东西197米,占地面积近4万平方米。
 

三、献县汉墓群

献县汉墓群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距沧州市70公里。献县自西汉建立河间国,直至南北朝时,一直是王封之地。1937年以前,献县辖境面积较大,境内号称有大小七十二冢。从现存古墓来看,多集中在河城街和十五级乡,河城街是汉代河间王的都邑所在地。

见于史藉者,境内汉墓主要有献王墓、孝王墓、刘淑墓、刘英墓、毛公墓、贯公墓等。

古汉墓修为高台,在当地亦有俗称,如河城街西的云台山、小屯村东的万层山、九张庄附近的九连山、傅庄附近的百草山、窦三疃附近的五王山、双岭村西的丹陵等等。

献县城东10公里的云台山,高20米,占地2.3万平方米,是汉代丞相匡衡之墓。匡衡年少时家贫,为读书曾“凿壁偷光”、“萤囊映雪”。当丞相后,两袖清风,爱民如子。死后人们纪念他,自愿为他修大墓,男的肩担、车推,女的手捧、袄包,用土筑成“比云彩高的山”,故名云台山。
 

四、献王纪念园

从2013年4月起,“献王纪念园”开始建设,2014年10月建成开放。该纪念园占地155亩,主体建筑由汉阙、六经柱、实事求是宝鼎、献王纪念馆、刘德坐像及文化背景墙组成。献王纪念园以刘德拯救先秦典籍,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功绩为主题,通过对献王刘德抚恤民生、搜救典籍、献雅对策、维护一统,及后世对刘德的历史评价等历史背景、历史故事的演示,从一个侧面展现汉代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风俗等诸多方面的历史文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