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导航
网站首页 > 最美消息 > 民俗生活

春节这个词是怎么来的?“春节”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2020-02-22 由[最美旅行网]整理

“春节”跟“历法有关”,如果按历法的意思讲是“一年之开始”的意思,但是这个词在古代是没有的,古代针对一年的开始,有“岁首”之称,而且基本上是按月来讲的。同样的一年的开始,“岁首”和“春节”有什么不同?“春节”这个词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春节”这个词,其实与袁世凯有关的。下面,我们从通过对各个朝代历法的发展,来看“春节”产生的故事吧。

本文中,小编整理了中国各个朝代“历法”中有关“岁首”的定义、“岁首”在各个朝代庆祝活动的不同意义和形式、“春节”作为新中国普天同庆节日的由来等知识,欢迎阅读。

一、各朝代的历法以及对“岁首”的定义:

1、在夏朝,第一个月被称为岁首(孟春,春天的第一个月),后统称为夏正,即“夏历正月”,也就是现在农历的前身。

注:

《夏历》也叫“农历”,是有记载的中国第一个历法,反映了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夏历的一个月叫做“朔望月”。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

《夏历》一直用到周代末期,用了1000多年。

在后面的各朝代的历法建设中,均以夏历为根本,且夏历的称谓在民间始终延续。

2、在殷商时期,农历的十二月被称为岁首。

3、在周朝时期,规定十一月为岁首。

4、在秦朝时期,规定十月是岁首,此规定沿用到汉朝初期。

注:当时采用《颛顼(zhuān xu)历》,对年月的计算有误差。

5、汉武帝刘彻时,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仍依夏代之规,以第一个月为岁首。

虽然,后来经历了如元朝的的《授时历》(郭守敬制定)、明朝的《大统历》等历法,但是都是以第一个月为岁首,一直长达2080年。

6、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中国改用世界通用公历,也叫阳历、新历,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

孙中山退位后,袁世凯当政,当时鉴于民间习惯用旧历,而且,很多亲近袁世凯的人建议不要使用孙中山定的新年之说,当时的内务总长朱启钤提出农历初一为春节、端午节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得到了袁世凯的批准。

这是“春节”首次出现。

附:

朱启钤(1871-1964),字桂莘,号蠖园,贵州开州(今开阳)人。清光绪年间举人,曾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监督、北京外城警察厅厅长、内城警察总监、蒙古事务督办。辛亥革命后,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内务总长、代理国务总理,因拥护袁世凯称帝而被通缉。1919年任南北议和的北方总代表,谈判破裂后,遂辞职潜心著述;1930年组织中国营造学社,自任社长,从事古建筑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蠖园文存》。

春节这个词是怎么来的?“春节”这个词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上图为楚雄市太阳历公园

7、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并规定春节放假三天,让人们热烈地庆祝农历新年。

通过以上知识我们可以总结出有关“一年的开始”在历史中的变化:

1、古代的时候,历法规定一年的开始,经历了几个朝代才固定下来一年的第一个月为正月(岁首);

2、过去针对“岁首”的庆祝,并没有像现在这样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3、因为本文对各朝代的历法不做评论,但是有一个知识点:随着历史的发展,历法的建设越来越科学;

4、现代针对古代“岁首”为一个月的概念已经弱化了,而对于一年的第一天更加的重视,这种重视,是从汉朝开始,越来越深入人心。

二、“农历”的确定

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

注:现行农历沿用自明末《时宪历》脱胎的清朝《西洋新法历书》,还成为阴历、古历、旧历等。

三、庆祝过年的发展历史: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新年礼俗经历了萌芽、定型、裂变、转型的发展过程。

1、先秦时期,新年习俗处于萌芽阶段,庆祝活动主要是在一年农事完毕之际,为报答神的恩赐而举行的“腊祭”。

2、西周时期旧岁新年交替时的节庆风俗中,人们将美酒和羔羊奉献给诸神,以酬谢一年来神的保佑和赐福,欢庆活动因各诸侯国采用的历法不一样而没有统一的日子,大致在冬天农闲之际。

3、新年习俗定型于汉代。

西汉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比较稳定,一系列节日习俗形成了。

《太初历》推行后,正月初一作为新年的日期也因此得到确立,原来各地区分别在冬末春初不同日子举行的酬神、祭祀和庆祝活动便逐渐统一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进行。

从汉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习俗愈演愈烈,燃爆竹,换桃符,饮屠苏酒,守岁卜岁,游乐赏灯等活动都已出现,新年成为我国第一大节日。

4、新年习俗在唐代发生裂变。唐朝是思想文化昌明的时代,同时也是内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新年习俗渐渐从祈祷、迷信、攘除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转变成娱乐型、礼仪型节日。元旦的爆竹不再是驱鬼辟邪的手段,而成了欢乐、喜庆的方式;庆祝新年的重点由祭神转向了娱人,转向了人们自己的娱乐游艺,享受生活。

所以说,在唐代以后,新年才真正成为普天同庆,亿民欢度的“佳节良辰”。

5、新年习俗到明清时期转型。

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礼仪性、应酬性加强。人们在新年相互拜谒,达官贵人互送名帖,或者登门叩拜;平民百姓也讲究“礼尚往来”,馈赠礼品,互相拜年。二是游艺性进一步加强。新年期间,玩狮子,舞龙,演戏,说书,高跷,旱船等各种娱乐活动五彩缤纷,绚丽夺目。北京人逛厂甸,广州人游花市,苏州人听寒山寺钟声,上海人游城隍庙……各地游艺活动自具特色,各种娱乐活动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

这时的新年习俗将中国传统文化完美地融合起来,成为集中展示我国几千年风俗文化的民俗博览会。

6、新中国建立后,政府更加注重老百姓的物质文化生活,尤其是确定正月初一为“新年”,并以立法的形式确定放假三天后,春节普天同庆的习俗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相关链接:

大年三十到正月十六的注意事项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并经过最美旅行小编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