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导航
网站首页 > 最美消息 > 传统文化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蕴含的智慧

2018-11-09 由[最美旅行网]整理

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不仅仅要读四书五经,那些浓缩了人生智慧的格言和谚语,也是组成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要重新了解一个深有智慧的句子“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现在的小孩们可能不懂?怎么还会有人借米?借柴?借钱不就办了吗?

最晚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1980年代),这种借米借柴的事,在农村还时有发生。

过去在农村,基本上都是自给自足的,吃的是自己家地里种的粮食,买东西,甚至可以用粮食换的。那时候钱都很少的,有的家庭孩子多、地少,就避免不了借米借面吃,而有时候参加个大型的婚礼什么的,需要一件好衣服,也是需要给别人借的。这样的事在过去几千年来都一直存在。只是到了80年代后,改革开放了,生活物品极大的丰富了,支付手段也越来越方便,这样的事情就很少发生了。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虽然这样的借米借柴借衣服的事少了,但是呢,“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蕴含的道理并不落伍,到现在依然可以看得出过去人们的智慧。一句话,就把借和被借之间隐含的智慧说出来了。

解释“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这句话表面的意思是“米和衣服可以外借,柴与鞋却不可以借给别人”。

第一,为什么米可以外借,柴却不可以呢?

这得要从米与柴的区别来说,这里的“米”泛指食品,是糊口度命的,老辈人常说:“人是铁,饭是钢,三天不吃饿得慌。”出借米面给他人,可以救人饥荒,是积福的善举,所以,人人都不会拒绝的。但是,能救人饥荒的米面都肯借人,为何相对价贱的柴禾却不能借呢?

原因就是:救穷不救懒。

那时的乡村,只要稍微动动手,做饭用的柴随处可见,如果连这点小事都不愿做而需要借来用,这样的懒人是没有帮助的必要的。

再者,柴与“财”谐音,“财不外出”也是老辈人遵守的原则之一。所以,才会有了“不借柴”的规矩。

二、“借衣不借鞋”里面,衣服都肯借,鞋为什么不肯借呢?

原因就是:衣服得花钱置办,鞋不花钱也能做,过去人们流行穿草鞋(古人打草鞋穿是非常常用见的),就地取材,很快就能做出一双鞋来。

借衣服的人,一般是有重要的外出活动,比如参加宴请等等,在那个“远敬衣服近敬人”的时代,没一两件好衣服,出门在外是会遭人看不起的。

鞋不外借,还有三个理由。

一是每个人的鞋码不一般大,很难找到“合脚”的;

二是,脚是人体最脏的部分,天天泥里踏、水里趟的,鞋是被践踏的对象,穿着自己的鞋无所谓,穿别人的“弄脏、弄臭”是件非常尴尬的事。

三是在古代,脚是一个非常隐私的部位,鞋子对人来说就相当于贴身的衣物,所以这种东西是不外借的。鲁迅就曾说过这样一句,人们的联想能力超强大,由鞋能联想到脚,由脚又能联想到性。看来,鞋与个人隐私是有着某种联系的,以前有个词就叫“破鞋”,那意思是很明确的。所以,自己的鞋,还是自己践踏为好,要是外借给别人“弄破”了,那真是好说不好听了。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避免不了借别人的东西,或者被别人借东西,在这种行为发生之前,希望大家都做一个换位思考,不要因为“借”或者“被借”引起尴尬。

学习传统文化,拥有智慧人生!

学习传统文化,在“最美旅行网”。